妊娠紋,顧名思義是指由於妊娠所產生的紋路

妊娠紋,顧名思義是指由於妊娠所產生的紋路,但妊娠紋不是疾病的一種,這僅屬於女性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,不過由於妊娠紋可能會出現在大腿內外側、臀部、胸部、肩膀與手臂等部位,易造成孕媽媽的困擾。從孕期肌膚變化、妊娠紋形成原因、出現部位、預防措施及修複方式等方面做全面的探討。
孕期肌膚階段性變化
1.懷孕第一期(前3個月)
懷孕初期可能會有私密處暗沉、乳暈及乳頭顏色變深的情況發生,接下來有一部分孕媽媽會發覺皮膚變得更有光澤,但另一部分的孕媽媽皮膚則會增加油脂分泌,導致油脂粒出現,或開始在下巴、額頭、兩頰和下半臉的地方容易長出痘痘,甚至有些孕媽媽皮膚變得容易乾燥、發癢,尤其是肚皮位置。
2.懷孕第二期(4至6個月)
從第4個月開始,孕媽媽因為和寶寶共享身體的循環系統,必須分泌足夠的甲狀腺素,才能夠支撐兩人所需營養及血流,所以甲狀腺比較活躍,這也讓孕媽媽容易冒汗、心悸等;等到第4、5個月以後,由於微血管開始擴張,孕媽媽可能會有高血壓,雙手、腳踝、臉部或雙腳等位置水腫,建議可以穿著彈性襪來防止下肢靜脈曲張;第6個月開始,由於孕媽媽的黃體酮及雌激素等激素變化的緣故,導致雀斑、曬斑、孕斑開始出現,讓肌膚變得容易出油及過敏,但孕期的黑色素沉澱,通常會在生產後6個月內消失。
3.懷孕第三期(7個月至生產)
妊娠紋的生長因人而異,根據孕婦不同體質,開始生長的時間也不同,顏色從淺至深紫色不等。這時候肚皮中間延伸到肚皮以下,會開始出現黑色的線,是因激素刺激色素細胞所造成的色素沉澱,被稱為「妊娠中線」。這些紋路生產後會消失,但不容易完全恢復成原本的模樣。後期更多孕婦腳部或腳踝會出現抽筋、靜脈曲張及皮膚幹癢的情形,這時候應該避免久站,如果鹽分攝取太多,必須多喝水。特別值得提醒的是,水腫就不要喝水的觀念是錯誤的。
妊娠紋形成原因與部位
孕期雌激素、黃體酮、雄性激素等大量增加,孕媽媽水腫的情況,讓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在懷孕中減少或是斷裂,且體重增加及肚子撐大後,會使肌膚真皮層急速擴大,當皮膚張力增加時,彈性纖維會被拉扯、膠原纖維跟著斷裂,加上修補過程中,跟不上皮膚擴張的速度,使皮膚凹陷,表面形成傷痕狀的條紋,因此產生妊娠紋。
膠原蛋白斷裂初期,會出現粉紅色的紋路,接著會逐漸變成暗紅色、銀白色。妊娠紋生長範圍以肚臍為中心,形成多環形分佈,腹部、乳房周圍、大腿內側或臀部等脂肪囤積部位最容易形成,且孕媽媽家族內若有遺傳史,妊娠紋出現機率較高。另外,夏天天氣潮濕,肚皮比較容易發癢,所以有些孕婦會去抓肚皮,但黃雍宗醫師強調,必須嚴格禁止抓肚皮,因為抓癢的時候,會破壞真皮膠原纖維結構,且妊娠紋的形成等於發炎反應。泡熱水澡對膠原纖維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,所以肌膚發癢時應以冰敷為主。